忽觉秋已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夏意悠未尽
薄云天渐渐敛起夏色,树木枝叶摇动秋声。立秋是步入秋季后的第一个节气,此时自然环境里的阳气日渐收敛,阴气渐增长,虽然暑气和燥热依然存在,但离凉风吹到我们已经不远了。依据中医理论和经验,立秋的养生原则应以养收为原则,贵在滋阴敛阳。
今日立秋
立秋宜润肺柔肝,养阴清燥
立秋过后,空气中水分减少,气候变得干燥,秋燥容易伤肺,当肺气虚时,身体免疫力便会下降,人容易被疾病侵扰。故秋季适合养肺。立秋后养肺,可从食物方面调养,多吃蜂蜜、百合、甘蔗、山药、莲藕、枸杞子、杏仁、柚子、银耳、荸荠、萝卜、木耳、扁豆、土豆、鸭肉、猪肉等食物,都具有滋阴补肺的功效,同时要少吃葱、辣椒、蒜等辛辣刺激之物。另外我们可通过点揉迎香穴以去燥润肺,宣通鼻窍。
立秋之后养肝也可以安排起来,肝气不舒是秋季常常遇到的问题。肝主情志,疏通气血,具体症状为出现情绪低落,郁郁寡欢、心慌心悸、入睡困难等。在饮食方面,宜多食益肾补肝、消暑生津的食物,如大麦、西兰花、苦瓜、葡萄等。经过酷暑,体内湿气、气郁等存留体内,被称为“毒”,莲子芯可以化解热毒,用莲子芯泡茶或煮粥,能增强肝脏排毒功效。另外还可以通过按摩太冲穴来帮助我们保护肝脏,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能够把过多的肝气分散,从而保养肝脏。
立秋宜先养脾胃后进补
立秋之后天气微凉,人的食欲会大增。民间也有“贴秋膘”的习俗。然而立秋后,天气不会马上转凉,暑湿还比较重。此时脾胃仍然处于虚弱不适宜进补的状态,如果这时“贴秋膘”会加重脾胃的负担,导致湿热积聚在胃肠中,容易引起腹痛、拉肚子以恶心及呕吐等胃肠疾病,所以在早秋进补可以说得不偿失。这时如果能食用具有祛湿功效的豆类食物,如赤小豆、薏仁,对身体大有裨益。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按揉中脘、阴陵泉、足三里等穴位以燥化脾湿,生发胃气。
立秋之忌“五事”
01
秋季养生忌食冷饮
“秋伤于湿,冬必咳嗽”,立秋后天气转凉,人体身体各方面都有相应的变化。若食用寒湿之物极易伤脾。故应减少冷饮以及寒凉食物的摄入,避免肠胃受寒,诱发脾胃虚弱或肠胃疾病。
02
秋季养生忌“打赤脚”走路
老话说寒从脚底生,立秋后地面温度逐渐变凉,光脚走路时足部受凉寒气侵袭,给了寒湿气进入体内机会,不但容易旧疾复发,还会引发新病。在室内空调房里,也要记得穿双薄袜保暖。
03
秋季养生忌剧烈运动
立秋后气温会逐渐下降,气候干燥。运动时肌肉和韧带在温度落差较大的情况下容易引发使血管突然收缩、血液的黏滞性增加,还会引起关节韧带拉伤、肌肉拉伤的风险,因此运动后要多留意观察身体变化,身体感到不适要立马就医。
04
秋季养生忌熬夜
秋季是补气血的好时机,入秋后最忌熬夜“散阳气”,充足的睡眠能保证体内的阳气得到好的潜藏,让身体各个器官和机能得到放松,从而获得一整天的活力。入秋之后要合理安排好作息时间,最好在二十三点之前进入睡眠状态,保证每天有八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05
秋季养生忌忧心过度
秋在五行中对应金,在五脏中对应肺,五气属燥,秋燥表示金气旺,金克木,因此秋燥抑制肝气,肝气郁结则会出现精神抑郁、情绪低落、焦虑忧愁,以及失眠健忘等问题。肺燥气虚,会使整个人情绪低落,没有活力,所以秋季养生切不可单纯养肺而忽视养心。我们要学会调节心态,保持愉快的心情,不要过度焦躁,可通过运动或向亲朋好友倾诉来排解忧虑,调节情志。
来源: 山西省中医院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太平洋制鞋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22016495号-17 联系邮箱:93 96 74 66 9@qq.com